第4章

关灯
    湘云见宝钗、宝玉两个左右拉住自己,情知打不到,只得恨道:“诗若不好,两罪并罚。

    ”黛玉遂从屏风后笑着转出,提起笔来回风舞雪,一挥而就,掷与湘云道:“你这集句成诗,竟比自己作一首更难,我好容易凑了八句出来,你要说不好,我也没法儿。

    ”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今年春半不知春,风雨朝朝夜夜深。

     惟向深宫望明月,遥怜翠色对红尘。

     灯烘画阁香犹冷,绣在罗衣色未真。

     赏自初开直至落,阶前愁煞葬花人。

     众人都笑道:“全是潇湘妃子口吻。

    虽是集句,倒像原作。

    只是最后一句眼生得很,却出自何典?”黛玉以袖掩面,笑而不答。

    惟宝玉深知端底,却不肯拆穿,故意岔开道:“蕉下客已经得了,且看他的。

    ”探春道:“我本来正为题目绞尽脑汁,潇湘子这首集句成诗,倒提醒了我,不妨也套一句现成话儿倒便宜。

    ” 众人要求先看题目,要求诗谜一首,却要一谜两解;既是眼前人,又是日常物,人与物且要身份相符。

    湘云笑道:“这题目出得倒像我的腔调儿,是谁出的?”宝钗笑道:“能和你一般古怪心肠的,再没别人,不是宝玉,就是黛玉。

    ”黛玉笑道:“黛玉笑道:“我如今修心养性了呢,再不会出这种题目。

    ”宝玉便也笑了,道:“今儿起社,原图个热闹,作诗还在其次,难得是大家高兴。

    当然少不得要出几个谜语让大家取乐,为的是雅俗共赏。

    ”宝钗便知是他出题,笑道:“饶是难为人,还有这许多道理。

    ”湘云道:“我说这题目出得好,所谓绛树两歌,黄华二牍,作出诗来,必是好的。

    ”催着探春写出来,拿起来替他大声念出: 赤兔无鞭奔碌频,簪花映月照浮沉。

     江山常改浑不觉,却问红楼第几春。

     宝钗早已猜出,却故意笑道:“末一句化的是‘红楼二十四回春’,倒也自然应景。

    论物件也还平常,这个人却猜不出来。

    ”惜春诧异道:“宝姐姐竟猜不出这人了吗?我倒刚好相反,猜这人大概是二哥哥,这件东西是什么我却不知道,难道是木牛流马?”宝琴道:“你也想想这个‘照’字。

    ”又问:“为什么这个人是二哥哥?”探春、惜春俱掩口而笑。

     恰好袭人因怕宝玉在池边坐久了,原来披的那件单斗篷不济事,便回房去拿了件夹的,约着麝月两个手拉手的一起走了来。

    众人都指着笑道:“这可来得巧,谜底自己打诗里走出来了。

    ”说得宝玉不好意思起来,忙迎上袭人,问:“作什么来?”袭人因将披风取出,换下身上那件单的来。

    宝玉笑道:“可巧今儿也是你的生日,等下坐席,还要好好敬你一杯。

    ”袭人赶忙道:“快别嚷嚷,叫人听见,又当成一件新鲜事儿到处讲,笑话咱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