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关灯
,这才获得上级同意。

     “有事了随时联系。

    ”向庆川对刘文胜道。

     “注意安全。

    ”刘文胜见向庆川去意已决,也不好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刘文胜带队前往北极生物站。

    这次除了考察团,还有一特殊成员:秦云。

     “口罩和隔离服按规定穿好,到了那里不要乱跑。

    ”飞机上,向庆川对秦云絮絮叨叨的说着。

    之前秦云在北极解锁[一场灾难的开始],为试探北极还有没有特殊地方,团队决定,秦云这次再跟着去一次。

     “我知道。

    ”向庆川说的太细,秦云无奈说着。

     北极是生物病毒的爆发源,为了安全,他和生物团已经换好了口罩隔离服,大家都被包裹的密不透风。

     九月二十七日,飞机到达威尔机场。

     “向院士……”威尔大使馆的人员在机场接待。

    因之前合作过一次,大家简单招呼,直接乘船前往北极生物站。

     北极生物站是胡瓜病毒爆发之后,水蓝联合在北极成立的生物站点。

    这里虽说是生物站,但随着两级冰川融化,生物站建在一艘巨型轮船上。

     晚上七点,大家到达生物站。

     “向院士。

    ” “秦先生?” …… 生物站有不少北极之行的老面孔,大家见面后十分热情。

     向庆川和龙夏驻守人员进行工作交接,秦云在轮船四周转了一圈,遇到一个老熟人—— “秦!”一个高个男子惊喜招呼。

     “罗恩先生。

    ”秦云道。

    男子是威尔工作人员,两人曾救助过一只北极熊,只是很遗憾,北极熊死了,一只海豹活了下来。

     “感谢龙夏。

    ”罗恩一上来就夸赞口罩。

     这是从龙夏采购的胡瓜口罩。

    除了胡瓜口罩,他里面穿着风山恒温外套,外面罩着隔离服。

    此时不仅是他,北极生物站也全都穿着风山三件套,这是他们在北极生存的底气。

     “非常好看。

    ”秦云笑了道。

    因是特别定制,每个北极口罩上都有一个冰山刺绣,看着十分有纪念意义。

     两人聊了几句,罗恩对秦云神秘道:“我带你去个地方。

    ” 秦云有些好奇,跟向庆川报备后,跟着罗恩乘坐皮艇前往。

     生物站附近的海域都是浮冰,海平面比之前上升了一厘米。

    八点五十,两人来到一处巨大的冰山前,罗恩往冰层上扔了一条罗非鱼,嘴里发着奇怪的声音。

     秦云有些疑惑。

     三分钟后,从冰层后面走出一个短毛生物。

    生物先是警觉的看着两人,接着一扭一扭的爬到生鱼面前,开始开吃。

     “这是之前的海豹?”秦云一愣问。

     “之前在威尔海洋馆不习惯,上周刚放回来。

    ”罗恩道。

     “会不会感染?”海豹比之前胖了一圈,而且不认生。

     “没有感染。

    ”罗恩逗了逗海豹道。

    海豹虽是哺乳动物,但没有感染迹象,生物站已经海豹体内植入了定位芯片,准备随时观察海豹状态。

     两人在冰层上呆了两小时,接着返回生物站。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秦云在北极冰块上走了两圈,只是无论他在哪个位置,系统均无任何反应,依靠北极更新系统的计划告终。

     十月五号,秦云提前回国。

     “注意安全。

    ”离别时,向庆川抱了抱秦云。

     “你也是。

    ”秦云道。

     北极是生物病毒来源,北极工作也充满危险性。

    此时生物站有一千二百名工作人员,大家来自全球三十二个国家,众人已经习惯生物站的工作,他虽没有明说,但十分佩服众人精神。

     十月六号,秦云回到农场。

    在回到农场的第一时间,他就听到一个惊喜的消息:农业土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向日葵发芽了!”种子实验室内,宋岳山带着秦云看实验。

     这是一个占地三亩的全封闭实验田,实验田外面罩着的玻璃罩子,里面是翻垦过的土地,此时土地里长出嫩嫩的绿芽,在阳光下看的十分有生机。

     “这是农场土壤?”秦云趴在玻璃罩前问。

     “京河运过来的酸雨土壤。

    ”宋岳山道。

    这两年,农场除了蝗虫饲料和改良饲料研究,一直致力于土壤恢复。

     经过农场和种植园的不断试验,三天前,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