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第22节

关灯
    既然提拔对方为内阁大学士,崇祯不可避免还是要考验一下黄景昉的成色,毕竟老黄在翰林院混了十七年也毫无建树。

     “黄卿,如今大明危在旦夕。

    而朝臣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爱卿可有什么能教朕。

    ” 按照黄景昉的想法便是,提拔一些正直的大臣,比如自己的好友黄宗周等。

     但是黄景昉谨记李适的提醒,只好叹息的说道, “陛下,大明积重难返,已经无力回天。

    老臣也是心痛至极,夜不能寐啊。

    ” “只可惜臣不是谢安石(东晋谢安),于少保(于谦),不能力挽狂澜,辜负皇恩啊。

    ” 崇祯面色深沉,喃喃自语, “难道朕的大明,真的。

    。

    。

    真的。

    。

    。

    ” 老黄还是懂一点人情事故,赶忙说道, “陛下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勤于政事。

    但是奈何天灾人祸不断,尽管陛下不断补救,但是不仅不见成绩,反而更加糜烂。

    ” “这不是陛下的错,而是气数而已。

    ” 崇祯更加失落了,想想自己登基十五年,勤于政事,生活简朴,更是不喜爱女色。

     把所有一切都用于国家大事上面,甚至不舍得多添置一件衣服,重修一下宫殿。

     “气数,哈哈,气数已尽啊。

    ” 见崇祯不怒反笑,伤心至极。

    黄景昉也是心痛不已,以往对崇祯皇帝的不满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想着以死以报君恩。

     “陛下,臣黄景昉才疏学浅,犹如初秋的薄霜,虽微不足道,但也愿意和陛下共进退。

    ” 见黄景昉如此表达自己的忠心,崇祯心情好了些许。

    在此危难之际,才能看清人心。

     “哈哈,是极是极。

    虽然事不可为,但是我们君臣也需努力拼搏一番。

    ” 见自己和皇帝拉近了关系,黄景昉不由有点自得,果然自己这个便宜侄子的套路很厉害啊,一下就讨得皇帝的欢心。

     显然黄景昉还记得李适的叮嘱,没有得意忘形, “陛下,气数这个东西,玄之又玄。

    有的时候看起来气数已尽,但是也能柳暗花明。

    ” “臣有一点建议,也许能帮陛下参谋一二。

    ” 崇祯顿时大喜,这个黄卿不仅忠心,要是还有能力那就更好了。

     “爱卿快快说来。

    ” 黄景昉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现在朝堂之上多是庸庸碌碌,沉默寡言之辈,陛下应该多提拔一些敢言的正直之士。

    ” “还有陛下万万不可懈怠,应该以待天时,重整河山中兴大明。

    ” 崇祯点点头,自己的性格还是太急。

     但是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大明的祖宗也不忍看大明江山继续沉沦下去吧,一定会有转机。

     就如李适爱卿所说的天灾人祸将在崇祯十八年以后慢慢消失,崇祯十八年也不远了。

     “黄卿,可有正直敢言之士推荐,朕必然重用。

    ” 黄景昉顿时大喜, “原右中允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为官更是清廉敢言。

    ” “我听闻黄道周罢官后在家乡耕读,但是生活贫苦,连孩子饭都吃不饱。

    ” “但是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