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节

关灯
    于民的事,就可以。

    ” “真的吗?” “真的,”朱翊钧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皇帝……的表哥从不骗人。

    ” “好!”徐光启忽然就有了读书的动力,“三年之后,我就去参加乡试。

    ” 其实,三年之后,他也不到二十岁,是个有朝气蓬勃,心怀理想的少年。

     “对了!”朱翊钧忽的想起来,“给你看个东西。

    ” 朱翊钧让王安去马车上取来个包袱,打开来,向徐光启展示里面的土疙瘩。

     “这是什么?” “土豆。

    ”朱翊钧说,“没准儿能成为你所说的备荒充饥的食物。

    ” “什么是土豆?” “佛郎机人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他们欧罗巴现在都吃这个,能充饥。

    “ 徐光启有些许怀疑:“这能吃吗?” “怎么不能?”朱翊钧的语气并不坚定,这几个土豆已经发出了翠绿的嫩芽。

     在家种过两年地的陆绎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江南雨水多,气候湿润所致。

     “或许……现在不能吃了。

    ”朱翊钧把土豆塞给徐光启,“听说,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产量还高。

    ” “你拿回去种着试试,若真有那么好,就分给这一片的佃户都来种。

    ” 徐光启惊讶道:“你怎么知道……” 朱翊钧下巴点了点不远处的农夫:“他刚才称呼你少东家。

    ” “……” 冯保四处张望,五百年前的徐家汇,果然还是一片农田。

    五百年后的徐家汇,这里是魔都。

     朱翊钧和徐光启又闲聊了会儿,家里的小厮来寻他,他爹让他回家读书。

     徐光启便与朱翊钧道别:“等我上京赶考,就去通州找你。

    ” “一言为定!” 朱翊钧看着徐光启的背影离开,摇了摇头,苦笑道:“找我哪里需要去通州,过了会试,就能见到我了。

    ” 离开松江府,来到太仓,朱翊钧特意去看了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出发地——刘家港。

     这里原本是个出海港,前朝海运漕粮就是由此出海,明初,也有不少船只从这里出海,打鱼或者经商。

     嘉靖年间,受倭寇侵扰,朝廷设重兵驻守,港口废弃。

     如今再看,这里的港口淤浅,已经不适合停靠大型船只,只有三两渔船在附近海域捕捞,再不复郑和下西洋时的盛景。

    朱翊钧到达苏州城的时候,正巧下了点小雨。

    朱翊钧撑着一把油纸伞,走上一座不知名的古桥,沉醉于江南烟雨的美景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不远处的茶馆中,传来隐约的琵琶声,合着歌女婉转的吟唱,一旁的张简修又接了一句:“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 朱翊钧投去赞许的目光:“不错,还知道醉翁的《采桑子》。

    ” 张简修苦大仇深的看向他:“我要怎么让你知道,我只是读书不如哥哥姐姐读得好,不是一点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