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关灯
    回到家之后,他把U盘拿出来,仔细端详了一番,喜滋滋地打开电脑,哼着歌打下邮件: 边教授,您好,我是外文系的在读博士。

    我在三教捡到了一枚U盘,发现是您留下的。

    我在数学系官网上找到了您的邮箱,发了这封邮件,想把U盘还给您。

    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方便? 他忐忑不安地点了发送,心情跟第一次往C刊投稿如出一辙。

     举着手机,抖着腿,过了半小时,新邮件提示跳了出来。

     这么快! 教授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期刊杂志编辑、学生、院系的各种邮件,这个回复堪称光速。

     闻笛站了起来----他太激动了。

     点开邮件,里面写着短短几句话,措辞礼貌文雅。

     同学你好。

    感谢联系,U盘里有许多重要文件,丢失之后我很担心,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

    我明天上午有第四节课,11点半在三教门口碰面,不知道你是否方便。

    或者,你也可以把方便的时间发过来,我们再约。

     闻笛从头到尾读了三遍,自动代入了教授上课时的声音。

     他习惯了老刘自说自话的交流方式,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教授愿意跟学生商量,震惊之余,内心生发出深深的羡慕----读边城的博士也太幸运了吧! 高智商、有文化、懂礼貌,世上竟有这样符合自己理想型的男人,恋爱脑一点怎么了! 他立刻回复,同意对方约定的时间地点,在心里激动地咆哮。

     自此之后,他就从面目模糊的路人甲,光荣升级为“还U盘的学生”。

     他哼着歌,调出老刘给他发来审核的论文。

    教授们一般都是期刊的审稿人,期刊编辑接到投稿来的论文之后,会进行一轮初审,通过初审的论文会发给审稿人,让他们撰写评审意见,而审稿人一般会直接把这项任务转手给自己的学生。

    替导师审稿也算日常工作之一,闻笛打开这篇布莱希特的相关研究,开始了令人痛苦的文献审阅。

     他一边看一边划线,在心里吐槽这篇论文的方方面面。

     研究范围太广了,根本没法进行深入探讨啊。

     这逻辑也太跳跃了吧,论点之间的连接呢? 二手资料占比太大,主观性太强,原始文献和历史文件呢? 参考文献太过时了吧,没法反映当前学术界对布莱希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啊。

     批判完之后,他一边激情撰写评审意见一边想,看别人的论文都是垃圾,自己写的时候才知道,写个垃圾出来多不容易。

     打了两行字,闻笛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隐忧在潜意识里飘飘荡荡,落不到实处,让人提心吊胆。

     到底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