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关灯
小
中
大
数大约在一千二百首左右,包括:六部歌剧,十五部芭蕾舞,十二部交响曲,约十首交响诗,四部巴西组曲,为各种乐器(钢琴、大提琴、中提琴、吉他、手风琴)和乐队写的协奏曲,二十余首重奏曲,一百二十首钢琴作品,吉他小曲、合唱曲和取材于巴西民歌的浪漫曲。
(钱亦平) skbshge 托赫 托赫(ErnstToch,18871964) 美国作曲家。
出生于奥地利。
原致力于医学。
后转向音乐,自学成为作曲家。
1909年获得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大奖。
迁居德国后,又于1910年获得柏林的孟德尔逊大奖。
1913年起任教于曼海姆高等音乐学校。
1934年去美国,在纽约新社会研究院任教。
后去南加州大学执教。
1940年入美国籍。
1956年以《第三交响曲》获普利策奖。
1960年又获格拉姆奖。
晚年获希伯莱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托赫的艺术风格属于新古典主义,中间掺有无调性因素。
作品甚多,早年以创作室内乐为主。
在他的管弦乐曲中,《匹诺曹》(1935)、《第三交响曲》(1955)等最为出名。
主要著作有《音乐的造型力量》(1948)。
(叶纯之) skbshge 萨拉沙 萨拉沙(AdolfoSalazar,18901958) 西班牙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原就读于马德里大学历史系,转而学习音乐,受业于拉威尔及德法耶。
历任期刊报纸的编辑及音乐评论员,并积极参与音乐社会活动。
1938年曾任西班牙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以后定居墨西哥市。
萨拉沙对发展西班牙音乐起了重要作用。
其评论及音乐论著为国外所推崇。
而其音乐作品反被忽视,很少演奏。
主要著作有:《现代西班牙音乐》(1930)、《欧洲音乐及其问题》(1935)、《二十世纪音乐》(1936)、《音乐的形式与表现》(1941)、《当代音乐》(1944)、《巴赫》(1951)、《西班牙音乐》(1953)等。
(叶纯之) skbshge 马蒂努 马蒂努(BohuslavMartin18901959) 捷克作曲家。
七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作曲。
1906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主攻小提琴,不久辍学继续进行创作活动,其间,他一度师从苏克。
19231940年间,马蒂努居留法国,并曾师从鲁塞尔。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他流亡到美国,并一直逗留到1953年。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他的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从1956年至去世止,他主要生活在瑞士巴塞尔市近郊,并不倦地进行创作活动。
马蒂努是一位多产,但却长期遭受忽视的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十余部芭蕾舞剧,六部交响曲,大量协奏曲,及不同编制的管弦乐曲、室内乐曲、独奏曲、合唱曲及声乐作品等。
其中,以交响曲及协奏曲影响较大。
据马蒂努自称,他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捷克的民间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牧歌、德彪西以及巴洛克时代的大协奏曲。
虽然,他在巴黎居留期间与六人团、斯特拉文斯基及超现实主义作家的接触曾对他该时期的创作风格产生一定影响,但为时甚短。
他的创作倾向基本上可归结为捷克民间音乐因素、印象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综合。
(杨立青) skbshge 伊贝尔特
(钱亦平) skbshge 托赫 托赫(ErnstToch,18871964) 美国作曲家。
出生于奥地利。
原致力于医学。
后转向音乐,自学成为作曲家。
1909年获得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大奖。
迁居德国后,又于1910年获得柏林的孟德尔逊大奖。
1913年起任教于曼海姆高等音乐学校。
1934年去美国,在纽约新社会研究院任教。
后去南加州大学执教。
1940年入美国籍。
1956年以《第三交响曲》获普利策奖。
1960年又获格拉姆奖。
晚年获希伯莱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托赫的艺术风格属于新古典主义,中间掺有无调性因素。
作品甚多,早年以创作室内乐为主。
在他的管弦乐曲中,《匹诺曹》(1935)、《第三交响曲》(1955)等最为出名。
主要著作有《音乐的造型力量》(1948)。
(叶纯之) skbshge 萨拉沙 萨拉沙(AdolfoSalazar,18901958) 西班牙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原就读于马德里大学历史系,转而学习音乐,受业于拉威尔及德法耶。
历任期刊报纸的编辑及音乐评论员,并积极参与音乐社会活动。
1938年曾任西班牙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以后定居墨西哥市。
萨拉沙对发展西班牙音乐起了重要作用。
其评论及音乐论著为国外所推崇。
而其音乐作品反被忽视,很少演奏。
主要著作有:《现代西班牙音乐》(1930)、《欧洲音乐及其问题》(1935)、《二十世纪音乐》(1936)、《音乐的形式与表现》(1941)、《当代音乐》(1944)、《巴赫》(1951)、《西班牙音乐》(1953)等。
(叶纯之) skbshge 马蒂努 马蒂努(BohuslavMartin18901959) 捷克作曲家。
七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作曲。
1906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主攻小提琴,不久辍学继续进行创作活动,其间,他一度师从苏克。
19231940年间,马蒂努居留法国,并曾师从鲁塞尔。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他流亡到美国,并一直逗留到1953年。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他的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从1956年至去世止,他主要生活在瑞士巴塞尔市近郊,并不倦地进行创作活动。
马蒂努是一位多产,但却长期遭受忽视的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十余部芭蕾舞剧,六部交响曲,大量协奏曲,及不同编制的管弦乐曲、室内乐曲、独奏曲、合唱曲及声乐作品等。
其中,以交响曲及协奏曲影响较大。
据马蒂努自称,他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捷克的民间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牧歌、德彪西以及巴洛克时代的大协奏曲。
虽然,他在巴黎居留期间与六人团、斯特拉文斯基及超现实主义作家的接触曾对他该时期的创作风格产生一定影响,但为时甚短。
他的创作倾向基本上可归结为捷克民间音乐因素、印象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综合。
(杨立青) skbshge 伊贝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