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灯
小
中
大
本章参考文献:
《史记?封禅书》《论衡》《韩诗外传》
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
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史记?封禅书》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 ――《史记?封禅书》 关于秦始皇泰山封禅遇暴风雨:有说法是上山时遇到的,有说法是下山时遇到,这里综合考量,并且因为剧情需要,采用了上山遇暴风雨的说法。
关于儒生:《史记》里记载,秦始皇召集七十儒生在泰山山脚下商议封禅礼仪,但因为儒生们提的建议都太离谱,秦始皇不喜,随绌之不用。
后儒生们听说了秦始皇在山上遇到暴风雨的事情,纷纷讥笑。
既然是听说,那说明秦始皇登泰山时并没有带儒生,只带了文武大臣。
但因为剧情需要,这里设定秦始皇带了几个博士登山。
博士也是儒生,是有官职的儒生,在秦朝时管典籍和教育工作,属于文武大臣中的一员,所以这么安排也能说得过去。
[2]帝女精卫2:达成成就: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因为泰山山神的现身,原定的封禅仪式有了一些微小的改变。
嬴政命人在泰山山巅选石立碑,记述了他和泰山山神的这次会晤,将他们对话一一记录下来,并率领群臣祭祀泰山山神。
祭祀结束后,他们才准备下山,去附近的梁父山行禅礼。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才算完整地祭祀过天地。
大秦君臣下山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山路虽有泥泞,但并不影响行走。
待行至半山腰,看到一棵松树葱郁挺拔,高大繁茂,正是嬴政上山时,站在下头避过雨的那棵松树。
嬴政不禁停下脚步,微微一笑,传令左右,以护驾有功,赐此树五大夫爵位。
群臣听后虽略感惊诧,但并无人多嘴。
儒生博士们本想出言讥讽,但念及前不久泰山山神才现身与秦皇会晤,便有些气短,又蔫蔫地歇了要搞事的心思。
一行人继续下山,但刚走了两步,嬴政就再次驻足,转身回望山巅。
“陛下?”蒙毅看着嬴政,疑惑地询问。
嬴政轻叹一声,语气十分遗憾:“朕求仙问道,渴求长生,招揽方士无数,却始终不得见真仙一面,如今终于得见,山神却匆匆几息便离去,朕不甘呐!” 蒙毅闻言心情有些复杂,他从前并不相信神鬼之说,对陛下寻仙问道一事也颇有
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史记?封禅书》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 ――《史记?封禅书》 关于秦始皇泰山封禅遇暴风雨:有说法是上山时遇到的,有说法是下山时遇到,这里综合考量,并且因为剧情需要,采用了上山遇暴风雨的说法。
关于儒生:《史记》里记载,秦始皇召集七十儒生在泰山山脚下商议封禅礼仪,但因为儒生们提的建议都太离谱,秦始皇不喜,随绌之不用。
后儒生们听说了秦始皇在山上遇到暴风雨的事情,纷纷讥笑。
既然是听说,那说明秦始皇登泰山时并没有带儒生,只带了文武大臣。
但因为剧情需要,这里设定秦始皇带了几个博士登山。
博士也是儒生,是有官职的儒生,在秦朝时管典籍和教育工作,属于文武大臣中的一员,所以这么安排也能说得过去。
[2]帝女精卫2:达成成就: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因为泰山山神的现身,原定的封禅仪式有了一些微小的改变。
嬴政命人在泰山山巅选石立碑,记述了他和泰山山神的这次会晤,将他们对话一一记录下来,并率领群臣祭祀泰山山神。
祭祀结束后,他们才准备下山,去附近的梁父山行禅礼。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才算完整地祭祀过天地。
大秦君臣下山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山路虽有泥泞,但并不影响行走。
待行至半山腰,看到一棵松树葱郁挺拔,高大繁茂,正是嬴政上山时,站在下头避过雨的那棵松树。
嬴政不禁停下脚步,微微一笑,传令左右,以护驾有功,赐此树五大夫爵位。
群臣听后虽略感惊诧,但并无人多嘴。
儒生博士们本想出言讥讽,但念及前不久泰山山神才现身与秦皇会晤,便有些气短,又蔫蔫地歇了要搞事的心思。
一行人继续下山,但刚走了两步,嬴政就再次驻足,转身回望山巅。
“陛下?”蒙毅看着嬴政,疑惑地询问。
嬴政轻叹一声,语气十分遗憾:“朕求仙问道,渴求长生,招揽方士无数,却始终不得见真仙一面,如今终于得见,山神却匆匆几息便离去,朕不甘呐!” 蒙毅闻言心情有些复杂,他从前并不相信神鬼之说,对陛下寻仙问道一事也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