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关灯
    “我没劲儿爬山了,下次再来拜吧!” “我同意。

    我还得攒点儿劲儿下午开到太浩湖呢!”我对来路上的艰难心有余悸。

     朱丽亚州立公园路西的部分很容易去。

    沿着停车场一角的石台阶往下走,向左转弯上到一条土路。

    耳朵里听到轰轰的水流声,却看不到水。

    只能猜想路的左侧是绿色爬藤盖满的深谷。

    从1号公路下面的桥洞钻过去。

    眼前豁然开朗,前方是浅蓝色的海水,左手的悬崖上挂着两米宽的瀑布,直抵海滩。

    蓝汪汪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这样的水的。

    小路到了尽头向右手边弯过去。

     “哇!”我们齐声惊呼起来。

    同样亮闪闪的蓝。

    风景又多了几重。

    海里重峦叠嶂,配上海里白色的浪花,像是立了几幅天然的画屏。

     二三百米的平台,断壁残垣,一看上去就是曾经有人住过。

    几幅带着老照片的玻璃版记载着这里的历史。

    1920年,纽约州议员和他的妻子买下这块地。

    当时还没有公路可以到达“大南方”地区。

    开始的的时候,他们盖了一栋红杉木搭的小屋。

    1930年,他们在可以看到瀑布的这块平台上建造了第一栋有电的二层小楼。

    发电机就设在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小峡谷里。

    发电机不仅提供房子所需电能,还支持一个提供上下山便利的煤矿里常用的小电梯。

    据他们的孙女回忆,屋子里有宽2.5米的大理石楼梯,大玻璃窗。

    1960年议员妻子去世,把这块地捐给了州政府。

    捐地的一个条件是,不许把海边的这块地开发成商业用地。

    二层小楼五年之内,州政府可以把小楼办成展示本地区农场生活,植物动物和历史的博物馆。

    五年内未能建成博物馆,小楼须被铲平。

    加州政府经费紧张。

    1965年,小楼夷为平地。

    如今只剩下露出地面的石墙和并非原生植物的棕榈树。

    坐在平台边上的长椅上,我们看着美丽的风景。

     “住在这里感觉像在画儿里一样。

    ”宁文文靠在我身上。

     “嗯。

    我们俩儿就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

    ”我轻拍着宁文文的手。

     “羞羞羞!”宁文文转过身刮我的鼻子。

     “我已经完全本土化了!”我躲闪。

     “此话怎讲?” “美国人自信心都超强。

    没有谦虚这一说。

    ” “那不是很容易争抢?” “嗯。

    适合卖东西。

    美国人多会卖啊!象我们参观的可口可乐公司一样。

    ” “真的,我们还是一起去的。

    感觉象上辈子发生的事儿!难怪我看着你觉得面熟!”宁文文抱住我的头仔细端详。

     “你回国太突然了,日子又过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