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关灯
小
中
大
五岁,是孔子第二次前往卫国的时候收的弟子。
子夏家里比较穷,性格比较吝啬。
同时子夏又很聪明,有傲气。
因此,子夏与同一批的师兄弟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
孔子喜欢子夏的聪明和有主见,对他格外关怀,而子夏在学问上也确实很有独特见解。
孔子修《诗经》《春秋》,都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死后也将这两部著作传给了子夏。
种种迹象表明,《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后来被魏文侯请去魏国西河开校讲学,为魏国以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子夏在孔门中首屈一指。
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并不喜欢子夏,使得子夏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配的历史地位。
实际上,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子夏的成就并不低于孔子。
9.1(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衬底让色彩很生动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对于君子来说,礼就是这个衬底吧?”孔子惊喜:“商,你启发了我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旧译:“礼后乎”被译为“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纯属臆断,恰好说反了。
)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
盼这个字的解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眼睛转动,另一种是眼睛黑白分明。
不管怎样解说,在这里是表示美丽动人。
巧笑则露齿,唇齿红白配;美目顾盼,眼珠眼球黑白配。
因此,红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动,那是因为有白色为衬托。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说绘画要以白色为底(后者底也),子夏说礼后乎,是说以礼为底,在礼的基础上做事,就能让人赞赏。
把礼比喻为白色的底,显示子夏读诗的境界已经不同寻常,因此孔子非常高兴。
这段话,关键的一个字是“后”。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这时候他还在卫国。
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各朝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
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
所以,孔子决定修编《诗经》。
于是,孔子要在学生中挑选助手,第一批学生中没有合适人选,第二批学生中只有颜回学业不错,可是颜回缺少独立见解。
第三批学生中倒有几个不错的学生,不过思维最活跃最有见解的就是子夏了。
所以,这段对话是师徒在讨论诗,子夏的见解让孔子振奋,决定以子夏为首席助手修编《诗经》。
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也可以说成“推动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修编《诗经》了。
” 其实,礼类似于法。
子夏的学生中出了许多法家,正是基于子夏的理解。
【现实解说】如今吃饭,多半要讲几个段子助兴,这是有道理的。
看看当年孔子和子夏的对话,首先从一首诗开始,然后讲到了绘画,然后引申到了周礼。
所以,讲段子,是为了发挥想象,诱导思维,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为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多重大决策可能就是在段子里诞生的。
子夏家里比较穷,性格比较吝啬。
同时子夏又很聪明,有傲气。
因此,子夏与同一批的师兄弟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
孔子喜欢子夏的聪明和有主见,对他格外关怀,而子夏在学问上也确实很有独特见解。
孔子修《诗经》《春秋》,都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死后也将这两部著作传给了子夏。
种种迹象表明,《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后来被魏文侯请去魏国西河开校讲学,为魏国以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子夏在孔门中首屈一指。
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并不喜欢子夏,使得子夏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配的历史地位。
实际上,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子夏的成就并不低于孔子。
9.1(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衬底让色彩很生动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对于君子来说,礼就是这个衬底吧?”孔子惊喜:“商,你启发了我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旧译:“礼后乎”被译为“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纯属臆断,恰好说反了。
)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
盼这个字的解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眼睛转动,另一种是眼睛黑白分明。
不管怎样解说,在这里是表示美丽动人。
巧笑则露齿,唇齿红白配;美目顾盼,眼珠眼球黑白配。
因此,红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动,那是因为有白色为衬托。
孔子说绘事后素,是说绘画要以白色为底(后者底也),子夏说礼后乎,是说以礼为底,在礼的基础上做事,就能让人赞赏。
把礼比喻为白色的底,显示子夏读诗的境界已经不同寻常,因此孔子非常高兴。
这段话,关键的一个字是“后”。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这时候他还在卫国。
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各朝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
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
所以,孔子决定修编《诗经》。
于是,孔子要在学生中挑选助手,第一批学生中没有合适人选,第二批学生中只有颜回学业不错,可是颜回缺少独立见解。
第三批学生中倒有几个不错的学生,不过思维最活跃最有见解的就是子夏了。
所以,这段对话是师徒在讨论诗,子夏的见解让孔子振奋,决定以子夏为首席助手修编《诗经》。
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也可以说成“推动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修编《诗经》了。
” 其实,礼类似于法。
子夏的学生中出了许多法家,正是基于子夏的理解。
【现实解说】如今吃饭,多半要讲几个段子助兴,这是有道理的。
看看当年孔子和子夏的对话,首先从一首诗开始,然后讲到了绘画,然后引申到了周礼。
所以,讲段子,是为了发挥想象,诱导思维,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为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多重大决策可能就是在段子里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