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小
中
大
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 【解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其实非常重要,反映了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等等,就是不顾自己的利益去达成别人的利益,出发点就是为别人,活着就是为别人。
孔子认为,这就连圣人都很难做到,不是普通人的仁。
前面与子路的对话中,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
那么,普通人怎样呢?普通人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但是在为自己的过程中能够同时为别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帮助别人,这就是仁了。
或者说,你想发财,但是发觉一个人发不了大财,需要大家相互协助,于是你带动大家一起发财,这就是仁了。
具体一点说,你要发财,于是建立了一个公司,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并且对大家都不错,这就是仁了。
所以,孔子是不提倡舍己为人的,为什么?因为舍己为人是与人性相背离的。
学武不成,往往学成流氓;学儒不成,则容易变成伪君子。
子贡问问题,都是有具体目的的,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尽管子贡对当官没有兴趣,孔子还是一厢情愿地为他谋取了一个官位――信阳宰。
子贡不知道怎样做官,于是来问孔子,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算是方向性问题。
结果孔子告诉他: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
【现实解说】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行为超越人性的范畴,这样才不会活得太累活得太虚伪。
如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帮助是快乐的。
如果帮助别人是损害自己,这样的帮助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7.19(12.7)★★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子贡问执政的方法,孔子说:“粮食储备要足,保持军备,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
”子贡接着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去掉哪项?”孔子说:“那就把军队和粮食去掉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没有公信力,国家就维持不下去了。
”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还是公信力,当一个政权全然不顾公信力的时候,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孔子是一个反对战争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粮食的前面。
这是子贡赴任前的第二个问题,孔子给了答案之后,子贡紧接着给老师出了一个选择题,这让老师很费了一番踌躇。
对于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见。
不过,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从长远来看,公信力也许真是最重要的。
有个例子可以举一下。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上,大战之前,恰好是士兵轮换到期,前线的士兵该回家了,可是替补的士兵因为道路原因没有赶到,怎么办?诸葛亮决定按期让前线士兵回家。
结果,诸葛亮的信用感动了士兵们,大家自愿留下来打完这一仗再走。
由于士气高涨,蜀军大胜。
【现实解说】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拍脑袋决策,大话空话套话,凡此种种,都是失信于民。
7.20(13.24)★★
” 【解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其实非常重要,反映了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等等,就是不顾自己的利益去达成别人的利益,出发点就是为别人,活着就是为别人。
孔子认为,这就连圣人都很难做到,不是普通人的仁。
前面与子路的对话中,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
那么,普通人怎样呢?普通人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但是在为自己的过程中能够同时为别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帮助别人,这就是仁了。
或者说,你想发财,但是发觉一个人发不了大财,需要大家相互协助,于是你带动大家一起发财,这就是仁了。
具体一点说,你要发财,于是建立了一个公司,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并且对大家都不错,这就是仁了。
所以,孔子是不提倡舍己为人的,为什么?因为舍己为人是与人性相背离的。
学武不成,往往学成流氓;学儒不成,则容易变成伪君子。
子贡问问题,都是有具体目的的,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尽管子贡对当官没有兴趣,孔子还是一厢情愿地为他谋取了一个官位――信阳宰。
子贡不知道怎样做官,于是来问孔子,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算是方向性问题。
结果孔子告诉他: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
【现实解说】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行为超越人性的范畴,这样才不会活得太累活得太虚伪。
如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帮助是快乐的。
如果帮助别人是损害自己,这样的帮助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7.19(12.7)★★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子贡问执政的方法,孔子说:“粮食储备要足,保持军备,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
”子贡接着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去掉哪项?”孔子说:“那就把军队和粮食去掉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没有公信力,国家就维持不下去了。
”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还是公信力,当一个政权全然不顾公信力的时候,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孔子是一个反对战争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粮食的前面。
这是子贡赴任前的第二个问题,孔子给了答案之后,子贡紧接着给老师出了一个选择题,这让老师很费了一番踌躇。
对于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见。
不过,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从长远来看,公信力也许真是最重要的。
有个例子可以举一下。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上,大战之前,恰好是士兵轮换到期,前线的士兵该回家了,可是替补的士兵因为道路原因没有赶到,怎么办?诸葛亮决定按期让前线士兵回家。
结果,诸葛亮的信用感动了士兵们,大家自愿留下来打完这一仗再走。
由于士气高涨,蜀军大胜。
【现实解说】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拍脑袋决策,大话空话套话,凡此种种,都是失信于民。
7.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