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关灯
,结果娶了吴王的女儿。

    吴国尽管当时是蛮夷之地,可是吴国国君与鲁国国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吴国国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后代,鲁国国君则是周文王的后代,因此,两家都姓姬。

    按照周礼,同姓不婚,所以,鲁昭公是违背了周礼的。

    按照当时的称谓方法,鲁昭公的夫人应该叫做吴孟姬,可是为了掩人耳目,改称吴孟子,让人以为这个老婆是从宋国娶来的。

     孔子以及鲁国人的普遍原则是,家丑不可外扬。

    即便在国内怎样愤青,怎样不满现状,到了国外也绝对要维护本国的形象,也绝不说本国国君的坏话。

     受到批评之后,孔子坦然认错,这反映了孔子知错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给自己找台阶的能力。

     【现实解说】愤青们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在内心里是爱国的。

     5.10(13.16)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 【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让本国的人生活快乐,使远方的人来归附。

    ” 【解析】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个国家都是苟延残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

    于是,孔子决定前往楚国,来到了楚国方城山外的叶地。

    楚国的叶公叫沈诸良,成语叶公好龙中所说的叶公,就是沈诸良。

    当然,那是传说。

    叶公是楚国位高权重的人物,是楚国被吴国灭亡之后的复国功臣。

    孔子希望透过叶公去见楚王,在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叶公向孔子求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就这样回答他。

    后来,子贡问过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孔子说楚国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归属感。

    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爱这个国家,其次要吸引外来移民。

     “近者说,远者来。

    ”在世界现代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这样。

     要让远者来,最关键的是近者说。

    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数很低,谁还会来? 孔子的话不错,可是缺乏具体的办法。

     【现实解说】目标都是宏伟的,具体办法没一条。

     5.11(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 【解析】叶公对孔子的治国理论并不感兴趣,这实际上是双方在争论,或者说是叶公在委婉表达自己对孔子理念的不认同。

    两人对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区别。

    相比较,鲁国文化更注重亲情。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因为这是孔子所说的,这在后来很长一段的司法实践中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人性的角度说,这是有道理的。

    隐,是隐瞒的意思,就是不告发不作证,不等于要干预司法徇私枉法。

     不过孔子的司法理念在当时是过时的,从历史记载来看,除了鲁国,没有哪个国家推崇父子相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