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灯
小
中
大
关于汉中对蜀汉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很多文章都有分析,这里不多赘述。
诸葛亮为何坐镇汉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四川这个地方,与外界联络不易,特别容易造成一种偏安的心态。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把断剑阁修栈道,蜀中别有一乾坤,历朝历代的蜀中势力很少有打出去的愿望,大多觉得只要把关隘一守,安安全全过日子就够了。
不止君主会有这种心态,治下军民也会有这样的心态,长此以往,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不思进取的怠惰状态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国家都变宅了。
从公孙述开始,蜀中割据从来不过两代,盖此毒害。
诸葛亮自然也意识到这样的弊端。
汉中的位置靠北突前,与曹魏只隔一个秦岭,不存在偏安可能。
他亲自坐镇汉中,就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益州和汉中是一体,时刻要防备曹魏帝国主义的阴谋,再加上兴复汉室的大旗一竖,可以从心理上杜绝偏安怠惰的心态,时刻保持着紧张感。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两代领导人虽然还秉持基本国策,但进取态度明显不足。
蒋琬本来还留在汉中,后来把办公室搬到了涪城(绵阳),费祎也是一样,后来长驻汉寿(广元),全都在益州境内,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虽然后来姜维强行北伐,但整个国家心理上的怠惰已积重难返,这种政治合力导致姜维不得不避祸沓中屯田,连汉中都不敢留。
可见蜀中因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偏安力量,是多么强大。
汉中市本名南郑,是整个汉中盆地的治所。
南郑这个名字,最早是因为郑国的一部分居民逃避战乱,南逃至此立城,郑人南逃,简称南郑。
古南郑城,就在如今的汉台区。
汉中南边还有一个南郑县,是后来起的名字,稍不留意就会搞混。
南郑当年虽然是名义上的汉中治所,不过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发挥过应有的作用。
它的位置其实选得很好,在汉中正中,汉水北岸。
西边不远就是沔阳和阳平关,北边正对褒斜道,东边城固和洋县可以顺流而下,南边距米仓道的巴山入口二十公里不到。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撤退到蜀中。
唯一的问题是,这样防守有余,而进取不足。
前面说了,诸葛亮要摆出的是进取的姿态,所以他选择了沔阳(今勉县)作为办公地点。
我们谈到诸葛亮在汉中时,一般说得都是诸葛亮在勉县,而不是南郑。
这个具体到了勉县咱们再说。
汉中市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不过这算是我们从成都出发之后,抵达的第一个大城市。
我们四个可笑的城里人,望着繁华的街道眼泪汪汪,恍然回到北京一般。
汉中市内一定要去的,是古汉台博物馆。
汉台和日语Hentai没关系,是刘邦封汉王时住的府邸旧址。
当然,原来的建筑早就不在了,现在是明清时代重修的,本来是衙门所在,现在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馆。
雕栏朱柱,青瓦黄楹,美则美矣,毕竟韵味差了点,追不回三国古风。
哪怕是桂荫堂外有的一株皂角古树,也只有四百年之久。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我们这一路考察,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建筑几乎没有,大多是明清所建。
时光的流蚀,不是人力可以挽留,可发一叹。
汉台博物馆有两处可看。
一处是褒斜古栈道沙盘,把秦岭四道、巴山三道脉络标记得一目了然,一望便知蜀道艰辛,胜过一万句言语描述。
还有一处是石门摩崖石刻汉魏十三品。
这是汉魏之间文人墨客在褒河石门两侧摩崖的题词记录。
后来石门修水库,这些石刻就被抢救性剥凿下来,移至博物馆内。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东汉《石门颂》,这是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开凿石门的功绩所留,六百多字,汉隶精品。
初版《辞海》封面的辞海二字,就是从这里摘录的。
对我来说,其实另外一块石刻更有吸引力,那就是曹操的真迹“衮雪”。
据说曹操打败张鲁以后在褒河游览,看到巨浪从山中澎湃涌出,拍在河中巨石上撞得粉碎,银花四溅,翻滚状如溃雪,遂在石上题词衮雪。
随从提醒少了三点水,曹操一指河里,说这不是水吗? 这故事有点民间传说的味道,不过这两个字是曹操真迹,历代似乎没什么疑义。
我不懂书法,只觉得这两个字圆滚滚的,憨态可掬,有点像两头白狮子。
再看介绍,原来清代也有人这么评价过:“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
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居然与古人暗合。
“衮雪”旁边还标了“魏王”二字,是清初补刻上去的。
这就糟践东西了,曹操去汉中征张鲁时是建安二十年,爵位还是魏公,次年才封了魏王。
甭问,这补刻之人一定是《三国演义》看多了。
诸葛亮为何坐镇汉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四川这个地方,与外界联络不易,特别容易造成一种偏安的心态。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把断剑阁修栈道,蜀中别有一乾坤,历朝历代的蜀中势力很少有打出去的愿望,大多觉得只要把关隘一守,安安全全过日子就够了。
不止君主会有这种心态,治下军民也会有这样的心态,长此以往,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不思进取的怠惰状态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国家都变宅了。
从公孙述开始,蜀中割据从来不过两代,盖此毒害。
诸葛亮自然也意识到这样的弊端。
汉中的位置靠北突前,与曹魏只隔一个秦岭,不存在偏安可能。
他亲自坐镇汉中,就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益州和汉中是一体,时刻要防备曹魏帝国主义的阴谋,再加上兴复汉室的大旗一竖,可以从心理上杜绝偏安怠惰的心态,时刻保持着紧张感。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两代领导人虽然还秉持基本国策,但进取态度明显不足。
蒋琬本来还留在汉中,后来把办公室搬到了涪城(绵阳),费祎也是一样,后来长驻汉寿(广元),全都在益州境内,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虽然后来姜维强行北伐,但整个国家心理上的怠惰已积重难返,这种政治合力导致姜维不得不避祸沓中屯田,连汉中都不敢留。
可见蜀中因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偏安力量,是多么强大。
汉中市本名南郑,是整个汉中盆地的治所。
南郑这个名字,最早是因为郑国的一部分居民逃避战乱,南逃至此立城,郑人南逃,简称南郑。
古南郑城,就在如今的汉台区。
汉中南边还有一个南郑县,是后来起的名字,稍不留意就会搞混。
南郑当年虽然是名义上的汉中治所,不过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发挥过应有的作用。
它的位置其实选得很好,在汉中正中,汉水北岸。
西边不远就是沔阳和阳平关,北边正对褒斜道,东边城固和洋县可以顺流而下,南边距米仓道的巴山入口二十公里不到。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撤退到蜀中。
唯一的问题是,这样防守有余,而进取不足。
前面说了,诸葛亮要摆出的是进取的姿态,所以他选择了沔阳(今勉县)作为办公地点。
我们谈到诸葛亮在汉中时,一般说得都是诸葛亮在勉县,而不是南郑。
这个具体到了勉县咱们再说。
汉中市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不过这算是我们从成都出发之后,抵达的第一个大城市。
我们四个可笑的城里人,望着繁华的街道眼泪汪汪,恍然回到北京一般。
汉中市内一定要去的,是古汉台博物馆。
汉台和日语Hentai没关系,是刘邦封汉王时住的府邸旧址。
当然,原来的建筑早就不在了,现在是明清时代重修的,本来是衙门所在,现在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馆。
雕栏朱柱,青瓦黄楹,美则美矣,毕竟韵味差了点,追不回三国古风。
哪怕是桂荫堂外有的一株皂角古树,也只有四百年之久。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我们这一路考察,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建筑几乎没有,大多是明清所建。
时光的流蚀,不是人力可以挽留,可发一叹。
汉台博物馆有两处可看。
一处是褒斜古栈道沙盘,把秦岭四道、巴山三道脉络标记得一目了然,一望便知蜀道艰辛,胜过一万句言语描述。
还有一处是石门摩崖石刻汉魏十三品。
这是汉魏之间文人墨客在褒河石门两侧摩崖的题词记录。
后来石门修水库,这些石刻就被抢救性剥凿下来,移至博物馆内。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东汉《石门颂》,这是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开凿石门的功绩所留,六百多字,汉隶精品。
初版《辞海》封面的辞海二字,就是从这里摘录的。
对我来说,其实另外一块石刻更有吸引力,那就是曹操的真迹“衮雪”。
据说曹操打败张鲁以后在褒河游览,看到巨浪从山中澎湃涌出,拍在河中巨石上撞得粉碎,银花四溅,翻滚状如溃雪,遂在石上题词衮雪。
随从提醒少了三点水,曹操一指河里,说这不是水吗? 这故事有点民间传说的味道,不过这两个字是曹操真迹,历代似乎没什么疑义。
我不懂书法,只觉得这两个字圆滚滚的,憨态可掬,有点像两头白狮子。
再看介绍,原来清代也有人这么评价过:“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
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居然与古人暗合。
“衮雪”旁边还标了“魏王”二字,是清初补刻上去的。
这就糟践东西了,曹操去汉中征张鲁时是建安二十年,爵位还是魏公,次年才封了魏王。
甭问,这补刻之人一定是《三国演义》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