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关灯
小
中
大
还有一块半埋在枯草中的石碑,上书落凤坡三字。
远处有庞统血墓,比白马关的墓要简陋得多,再往高处看一片石垒严整,据说是张飞点将台,诸葛瞻父子死节也在这里。
我左看右看,总觉得不太对劲。
落凤坡是罗贯中杜撰,说刘备埋庞统于此,未免于史无征。
现有资料全是清代,不足为凭。
不过民间传说既然如此,也没必要深究,权当是寄托哀思之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罗江这里还传说农历正月二十六是庞统生日,要举办盛大庙会。
这同样也是史无明载,后人附会而已,但相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已成文化,起源的真伪已不重要。
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写过一首《鹿头山过庞士元墓》,其中有两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可见那时已有父老每年祭奠追思庞统,这就已经足够了。
离开庞统血墓,我们继续北上。
开始时沿途还能看到山势连绵,一过罗江县城,地势便开阔起来。
我拜访庞统祠墓前的那个疑问,忽然有了答案。
广汉-德阳的地形非常特别。
从卫星地形图咱们能看到,成都以北,龙门山脉以东,广元以南,是一片狭长的盆地平原。
但就在广汉-德阳东南一侧,隆起一条龙泉山脉,和金牛道恰好在德阳交汇。
白马镇正在这交汇点上,成为成都平原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任何从北方来的来犯之敌,必须要在这儿面对守军最顽强的狙击。
所谓剑门五关的最后一关,绝非浪得虚名。
唐朝杜甫曾做《鹿头山》:“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了白马关附近的山河要旨。
过了白马关,就是“险阻尽”、“原野阔”的平坦地形了。
雒城遗址在今天的广汉外东顺城路,号称“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换句话说,附近根本无险可拒。
刘循、张任不能守在雒城,把敌人放进平原。
当刘备南下之时,他们一定会率部北上,顶在白马关(即古绵竹关)。
这里山势起伏险峻,易设伏兵。
千年之后我们开车导GPS都差点迷路,庞统当年在此中流矢而死,不足为奇。
顺便说一句,这次出游,人文景观的拜访还在其次,我最想看的,是山河形胜大势。
很多时候,后人光看史书中的文字记载,往往不明就里,不知道当时古人为何如此决策。
倘若这一次未访白马祠,没看到鹿头山与金牛古道之间的地理关系,对史书上记载的“刘备攻雒城”一事,恐怕也就不会深思了。
今天虽然距诸葛北伐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在地质变迁的时间尺度上几乎只是一瞬间,大体未变。
能站在古人观察的位置,直观地看到山河形胜,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代入古人思考,明白他们种种决定背后的考量。
纸上谈兵终觉浅,查考史事还是得躬行啊。
所以这次的游记,二分之一的篇幅会记录历程,二分之一结合地理做做史事分析,伤春悲秋慷慨感叹也有,但不会多,四字一句的景物描写也会有,但尽量少。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剑阁。
但在车子重新开上高速时,斯库里的脸色一瞬间发生了变化,他捂着肚子,意识到接下来的四十公里,恐怕将会变成他的修罗场…… 最后,例行感谢感谢成都地头蛇新华文轩、鼓山文化的大力支持。
感谢《时尚旅游》同仁提供专业旅游建议和咨询。
感谢魅族提供了通讯工具,我想一定比烽燧和快马都好用。
感谢别克提供了北伐用的昂克威,我相信性能一定比木牛流马强。
特别要感谢施耐德电气的宽容,不然我可没有这么多假期出来晃荡。
第三站蜀汉的伊谢尔伦-剑阁 马伯庸3小时前 我们在罗江拜过庞统祠墓,沿G5北上,下一个目标,是剑阁。
虽然途中还有重镇绵阳,绵阳还有蒋琬墓可以观摩,但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忍痛放弃,直奔广元殊不知,这个决定几乎让我们同伴中的一人万劫不复:斯库里。
斯库里在观摩庞统墓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任何异状。
我们开车离开白马区,穿过罗江县,他也没有任何异状。
偏偏当我们一上高速,他的脸色开始产生变化。
其他三个人兴致正高,没理睬,继续高谈阔论。
可当车刚过绵阳,我们觉得不对劲了。
斯库里嗓门大、谈性浓,平时都是他作为聊天的中坚力量,怎么现在如此安静?我们朝他看去,看到他平静地把额头贴在车窗上,眼神望着窗外略显茫然,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燃的香烟,仿佛一座平静的大山。
我们问他怎么了,他开始摇头。
过了一小会儿,他颤抖着想要把香烟点着,可连打几下打火机都失败。
他叹息一声,反问我们:“最近的高速服务区在哪里?”我查了一下,我们刚刚开过绵阳,下一个服务区是江油的新安服务区。
斯库里皱皱眉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宇宙战舰舰长,在舰桥向他的船员发出一连串指令:“距离我们现在的位置有多远?” “40公里。
”铜雀拿着GPS导航飞快地回答。
“我们的车速呢?”
远处有庞统血墓,比白马关的墓要简陋得多,再往高处看一片石垒严整,据说是张飞点将台,诸葛瞻父子死节也在这里。
我左看右看,总觉得不太对劲。
落凤坡是罗贯中杜撰,说刘备埋庞统于此,未免于史无征。
现有资料全是清代,不足为凭。
不过民间传说既然如此,也没必要深究,权当是寄托哀思之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罗江这里还传说农历正月二十六是庞统生日,要举办盛大庙会。
这同样也是史无明载,后人附会而已,但相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已成文化,起源的真伪已不重要。
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写过一首《鹿头山过庞士元墓》,其中有两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可见那时已有父老每年祭奠追思庞统,这就已经足够了。
离开庞统血墓,我们继续北上。
开始时沿途还能看到山势连绵,一过罗江县城,地势便开阔起来。
我拜访庞统祠墓前的那个疑问,忽然有了答案。
广汉-德阳的地形非常特别。
从卫星地形图咱们能看到,成都以北,龙门山脉以东,广元以南,是一片狭长的盆地平原。
但就在广汉-德阳东南一侧,隆起一条龙泉山脉,和金牛道恰好在德阳交汇。
白马镇正在这交汇点上,成为成都平原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任何从北方来的来犯之敌,必须要在这儿面对守军最顽强的狙击。
所谓剑门五关的最后一关,绝非浪得虚名。
唐朝杜甫曾做《鹿头山》:“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了白马关附近的山河要旨。
过了白马关,就是“险阻尽”、“原野阔”的平坦地形了。
雒城遗址在今天的广汉外东顺城路,号称“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换句话说,附近根本无险可拒。
刘循、张任不能守在雒城,把敌人放进平原。
当刘备南下之时,他们一定会率部北上,顶在白马关(即古绵竹关)。
这里山势起伏险峻,易设伏兵。
千年之后我们开车导GPS都差点迷路,庞统当年在此中流矢而死,不足为奇。
顺便说一句,这次出游,人文景观的拜访还在其次,我最想看的,是山河形胜大势。
很多时候,后人光看史书中的文字记载,往往不明就里,不知道当时古人为何如此决策。
倘若这一次未访白马祠,没看到鹿头山与金牛古道之间的地理关系,对史书上记载的“刘备攻雒城”一事,恐怕也就不会深思了。
今天虽然距诸葛北伐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在地质变迁的时间尺度上几乎只是一瞬间,大体未变。
能站在古人观察的位置,直观地看到山河形胜,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代入古人思考,明白他们种种决定背后的考量。
纸上谈兵终觉浅,查考史事还是得躬行啊。
所以这次的游记,二分之一的篇幅会记录历程,二分之一结合地理做做史事分析,伤春悲秋慷慨感叹也有,但不会多,四字一句的景物描写也会有,但尽量少。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剑阁。
但在车子重新开上高速时,斯库里的脸色一瞬间发生了变化,他捂着肚子,意识到接下来的四十公里,恐怕将会变成他的修罗场…… 最后,例行感谢感谢成都地头蛇新华文轩、鼓山文化的大力支持。
感谢《时尚旅游》同仁提供专业旅游建议和咨询。
感谢魅族提供了通讯工具,我想一定比烽燧和快马都好用。
感谢别克提供了北伐用的昂克威,我相信性能一定比木牛流马强。
特别要感谢施耐德电气的宽容,不然我可没有这么多假期出来晃荡。
第三站蜀汉的伊谢尔伦-剑阁 马伯庸3小时前 我们在罗江拜过庞统祠墓,沿G5北上,下一个目标,是剑阁。
虽然途中还有重镇绵阳,绵阳还有蒋琬墓可以观摩,但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忍痛放弃,直奔广元殊不知,这个决定几乎让我们同伴中的一人万劫不复:斯库里。
斯库里在观摩庞统墓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任何异状。
我们开车离开白马区,穿过罗江县,他也没有任何异状。
偏偏当我们一上高速,他的脸色开始产生变化。
其他三个人兴致正高,没理睬,继续高谈阔论。
可当车刚过绵阳,我们觉得不对劲了。
斯库里嗓门大、谈性浓,平时都是他作为聊天的中坚力量,怎么现在如此安静?我们朝他看去,看到他平静地把额头贴在车窗上,眼神望着窗外略显茫然,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燃的香烟,仿佛一座平静的大山。
我们问他怎么了,他开始摇头。
过了一小会儿,他颤抖着想要把香烟点着,可连打几下打火机都失败。
他叹息一声,反问我们:“最近的高速服务区在哪里?”我查了一下,我们刚刚开过绵阳,下一个服务区是江油的新安服务区。
斯库里皱皱眉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宇宙战舰舰长,在舰桥向他的船员发出一连串指令:“距离我们现在的位置有多远?” “40公里。
”铜雀拿着GPS导航飞快地回答。
“我们的车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