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的七盘关,一下子就愁肠百转,直接在岭上号起来,连“近日青天都不鉴”这种话都喊出来了,算是七盘诗里立意最独特的一个。

    顺带一说,他死后三年,大唐就完蛋了,真是负能量爆表。

     民国时修川陕公路,因为这里的地势实在太难修了,公路只得绕行,从地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那以后,此关遂逐渐衰落,几乎被人遗忘。

    G5的走向倒是和棋盘关重叠,可人家是直接打了一条隧道,还是跟这座关卡没关系倘若关有灵智,恐怕也会悲泣不已吧,也挺负能量的。

     出了棋盘关隧道不远,就是一座跨省收费站。

    收费站一过,就是陕西境内。

    我忽然想起临行前成都朋友的叮嘱:“棋盘关不好走,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还以为指的是山路难行,结果没想道路倒是不难走,而是没法走。

    因为从这开始,一路上全是各种大车,把路上堵了个严严实实。

     我这一下子可急坏了。

    我们的日程有点赶,本来计划今天上午早早到汉中,逛完了吃午饭,去石门水库附近的栈道转一圈,再去勉县,晚上去略阳投宿。

    谁成想这里居然像北京一样堵,计划全乱了。

     可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耐心等候,大约堵了一个半小时吧,前面的车有了一点松动,我们赶紧往前蹭,千辛万苦蹭了好久,这一路的艰辛和委屈就不提了,总之好不容易才从排着长队的大车长龙里杀出来,再次全速前进。

     意外的堵车,让我整个人如同被棋盘关的负能量笼罩一般。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车子进入宁强县。

     宁强县这个地方,可不一般。

     宁强位于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连接点,山脉连绵。

    这里是一个三叉路口。

    蜀中物资从广元辗转运出益州,出朝天峡、七盘关,然后穿过宁强县境内的金牛峡五丁关。

    金牛道走到这里,分成两条路,一条向东北,沿着汉水、沔水去沔阳(勉县)、南郑(汉中),另外一条路则沿着嘉陵江奔西北而去,通向略阳、仇池、祁山,这是古嘉陵道,其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咱们留到略阳篇再说。

     总之,宁强这个地方,是川中、汉中和祁山三块区域的结合点,这里一被掐断,蜀汉立刻半身不遂。

    其实不止蜀汉,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这里都是一处战略要地。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后蜀以后,特意把宁强县当时叫三泉拔擢为直辖县,就为了能随时监控巴蜀。

    想想看,一个山区里的小县,居然归中央朝廷直辖,当地县令可以直接向开封汇报工作,这地位得多重要。

     在宁强北边,宝成和阳安铁路的交汇处有一个镇子,叫阳平关别忙着激动,这个阳平关,可不是咱们熟知的那个阳平关。

     这事我也是差点犯了糊涂。

    当初做考察计划的时候,我查到宁强县,发现阳平关在这儿,高兴坏了,这是三国名关,一定得去看啊。

    可再一琢磨,历史上的那个阳平关,是汉中西面门户,而宁强县位于汉中西南,位置有点太偏了,对不上榫头。

     再一查找才发现,原来宁强县在三国时期叫做阳安关。

    钟会伐蜀时,张翼、董厥两个军团第一时间赶到了阳安这个位置既可以驰援汉中,也可以接应沓中的姜维,就算局势不利,也能随时退守汉寿、剑阁,可谓进退自如。

    姜维能在诸路围攻下安全退到剑阁,张、董二人的阳安驻军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到了宋代,阳安关才改名阳平关。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开始流行,结果以讹传讹,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三国的阳平关。

    我听说在镇对面还有一座子龙山,是赵云练兵处,这就纯属附会了。

     转眼之间,车子开过宁强县。

    两侧山脉逐渐平伏下去,变为大片大片的丘陵,视野慢慢开阔起来。

    山中景致虽好,毕竟险峰逼人,如今总算走了出来,心胸为之一舒,呼吸都轻松了几分。

    大小不一的丘陵拱背构成一条优美的不规则曲线,陵上林野高低不平,各种各样的草木攒集一处,浓密而热闹,可惜大部分都叫不上名字。

    它们都是绿色,可各有各的绿法,深浅不一,放眼望去层次分明,一点都不单调。

     我们正式进入汉中盆地了。

     到汉中了呢。

     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刚才的郁闷心情一下子被吹得干干净净,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任何一个喜欢三国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念念不忘。

    如果你还恰好喜欢诸葛亮的话,那么汉中这个名字更会在心中占据别样的位置。

     汉中是丞相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他的理想,他的灵魂。

    汉-中;嘴唇得先大开,然后微微撅起,舌头从下牙膛抬起:汉-中。

     可是,关于汉中,我该说些什么呢? 从成都出发开始,我一直在喋喋不休。

    讲途径各地的地理地貌,讲它们的历史掌故,讲它们的民俗趣闻。

    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