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精熟典故,信息量巨大,一听就知道下过多大功夫。

     他讲了一个好玩的细节。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直没有给他立祠,直到群臣和百姓纷纷上书,他才在定军山给丞相立庙,但一直不允许在成都有类似建筑。

    所以在那个时代,成都只有先主庙,没有武侯祠。

    后来到了南北朝,当地人把诸葛亮挪进先主庙,慢慢占据了一个位置,从此香火旺盛。

    绵延至明代,这里正式成了君臣合祀庙。

    有意思的是,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刘禅的牌位悄然从庙里被挪走,从此武侯祠内再看不到刘禅的踪迹,只有他的父亲刘备和儿子北地王刘谌。

    民心的向背,在时间的冲刷下显出真实的成色。

     武侯祠前,我在赵藩写得这一副对联前驻足最久。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的所有对联,我最喜欢这一副。

    其他对联都是在赞叹、在惋惜、在膜拜,唯有这一副在议论政事,而且毫不空泛,字字说在点上。

    诸葛亮一贯注重实务,倘若他泉下有知,想必也最喜欢这种锋锐实际的议论吧。

     这副对联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这是批评诸葛亮,也有人说对诸葛亮有褒有贬。

    就我个人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褒贬诸葛的层面,就有失本意了。

    赵藩只是借诸葛亮来提炼一番道理,警诫后人尤其是岑春煊,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历来治蜀的官员,压力都特别大,因为他们一定会被拎出来和诸葛亮比较。

    我所理解的赵藩用意,是告诉这些人不要只在表面学习诸葛亮,机械模仿没有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了解当下形势,再来做出决策。

     从武侯祠出来,其实成都市里还有一个地方,我一直想去,那就是诸葛亮故居。

     武侯祠里的是作为神的诸葛亮,我想看看他身上更多的烟火气,看看他作为人的一面。

    可惜,诸葛亮故居早就湮灭无闻,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其实……也不算彻底湮灭,在史书里还是会有蛛丝马迹。

     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有提过:“亮居城南田畴“。

    田畴就是田地,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成都的住所,是在成都城南边郊外,而且附近有田地。

    又有《太平寰宇记》载:”诸葛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 章城门是宋代成都城的城门之一,据后人考证在武担山以北偏西,今成都军区后门。

    综合这些说法,诸葛亮的住所应该位于古成都城西南方向。

     这可有点奇怪,诸葛亮开府署事,办公地点离皇宫不会远。

    可为什么他住的地方却在城外呢?未免太不方便了。

     我进一步查考,可巧的是,古成都城的蜀锦生产基地,也在成都西南。

    汉时蜀锦名闻天下,是蜀汉最重要的财源之一,所以成都单独划了一片工业园区,专门生产蜀锦,设有锦官专门管理,名为锦官城这里太重要的,后来遂成了成都的别称锦官城的位置,在今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公园一带,恰好也是古成都的西南。

     这样一来,诸葛亮把住所设在锦官城附近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北伐不是一句口号,还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

    战争所耗费的资源实在太过巨大,蜀汉国力疲弱,民力不足,必须要榨取两川每一点资源。

    诸葛亮自己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锦是蜀汉的生命线,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就算下班了,还要时常能看到才心安,把住所搬到这附近,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