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关灯
性的数论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黎曼假设、费马大定理…… 其中最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应当是哥德巴赫猜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华罗庚为代表的华国解析数论学派兴起。

     1956年,王元院士先后证明了“3+4”、“3+3”、“2+3”、“1+4”问题。

     1962年,潘承洞院士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问题。

     1966年,陈景润院士证明了“1+2”问题,并在1978年证明了“1+1”上限公式。

     正是因为华国数学家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这个猜想早早的就被国家打上了超越学术意义的‘政治标签’,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后辈数学家。

     受此影响,前身入选长江学者之后,就艺高人胆大的将研究方向转移到了哥德巴赫猜想上面。

     不过可惜的是,前身到底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他的研究没有一点用处,三十五年之后,他的独女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成功证明了这一猜想。

     只可惜,那孩子已经没了。

     孟则知摇了摇头。

     前身发表在《华国数学学报》上面的这两篇论文,正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

     那个时候,前身已经中了毒,智商的下降导致他的研究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偏偏学校方面有硬性要求,教授级别的导师每年至少需要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数量和质量则是直接与科研项目和经费挂钩。

     拿不出研究成果,情绪也渐渐失控,变得易爆易怒,也正因为这样,前身并没有多想,只是把原因归咎到了工作压力太大上面。

     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的人打交道,一来二去的,系里的同事渐渐地疏远了前身,前身的那些学生也都被他骂怕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过来找他。

     只除了一个人之外。

     那个人就是前身的博士生弟子章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