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辆小车

关灯
这个是假话,别蒙我。

    以后我们过来吃,老板得亲自给我们弄,否则以后我们给同学说,都不到你这里来。

    &rdquo 廖老板道:&ldquo那当然,你也算是老顾客了。

    我记得你是静州一中的同学,毕业时到我这里来会餐,当时我这里是中餐馆子,没有做烧鸡公。

    &rdquo 晏琳道:&ldquo没有考好,只有来读复读班,那位和孕妇一桌的是我们班的同学。

    &rdquo 廖老板完全没有想到王桥也是学生,惊讶地朝那桌看了一眼,转回头又笑道:&ldquo去年有一个复读班的男同学考上清华,他在考试前经常到我这里来吃饭,烧鸡公营养,对学习有帮助。

    &rdquo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名片,道:&ldquo你们读书费脑子,吃点烧鸡公有营养。

    这是我的名片,以后要吃烧鸡公,提前给我打电话,我给你们慢火煨,来了就可以吃。

    &rdquo 在静州,名片还是高级人士才用的东西,晏琳夸了一句:&ldquo廖老板挺有头脑,晓得做名片。

    &rdquo &ldquo附庸风雅,别见笑,以后同学聚会就到我这来吃。

    &rdquo胖老板与晏琳聊了几句,拿着名片来到王桥那一桌,道,&ldquo刚才我按照你的要求做烧鸡公,你们班上那位女同学嫌我厚此薄彼。

    这是我的名片,下回要吃饭,我一定优惠。

    &rdquo 王桥接过名片,随口应承着。

    廖老板聊了几句,见有新客人走进,便拿着名片去接待新客人。

     王晓并不敢完全相信餐馆食品,她与逝去的丈夫李湘银感情深厚,肚中孩子是其唯一安慰,因此她比一般孕妇更注重饮食,甚至达到洁癖的地步。

    她要了一杯白开水,鸡块都在白开水中洗一遍,这才入口。

    这种吃法少了鲜美滋味,可是在心理上觉得安全。

     红旗厂几个年轻人风卷残云般结束战斗,经过餐厅大门时,晏琳对送到门口的廖老板道:&ldquo下回我们来吃,你要亲自下厨哈。

    &rdquo 廖老板笑眯眯地捧着胖肚子,道:&ldquo要得,要得,老顾客我就亲自下厨。

    &rdquo 五人说说笑笑走回东侧门。

    还未到上课时间,晏琳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回寝室休息。

    从满是绿树的空间走进人挤人床靠床的寝室,一股难以名状的味道扑面而来,让她禁不住掩鼻而出。

     女生宿舍与男生宿舍都是教室改作的寝室,二十二张高低床,四十四个学生。

    女生们更重视保护隐私,大部分挂有蚊帐,床边还摆了些档次不高的化妆品。

    各类化妆品混合在体味里,在密不透风的环境里,别有一番复杂滋味。

     晏琳从小被爸妈诩为&ldquo狗鼻子&rdquo,对味道格外敏感,她站到走道上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一辆小车开进东侧门。

     红旗厂级别为正厅级,与静州市是同一个级别。

    厂里有一个小车班专门供厂里几个头头使用。

    在缺少汽车的时代,小车班班长虽然是一个小小芝麻官,可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有很多高级工程师,小车班班长却只有一个。

    按照稀缺原理,小车班班长的实际地位往往高过工程师。

    更何况大多数工程师并不能直接服务于领导,小车班班长则不同,天天在领导眼前晃,是领导身边人。

     晏琳在读初中时对小车班班长有着深刻记忆和厌恶。

    那时她的父亲晏定康还是一分厂工程师,突发急病,虚弱得难以呼吸,要到省一院住院治疗。

    厂领导见晏定康病情严重,同意用小车将其送到山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母亲肖秀雅知道小车班班长在厂里的地位,在用车前,将小车班班长和小车驾驶员请到家中,买了鱼肉,准备好山南特曲和红塔山香烟。

    吃饭时,在母亲的要求下,晏琳端着酒杯轮番给小车班班长和驾驶员敬酒。

    小车班班长叼着火柴棍的嘴长在如烂茄子一般的脸上,让她产生想吐的感觉。

     一顿酒肉之后,小车班班长和驾驶员态度便好转了,接送都很卖力。

    晏定康在省一院治疗很顺利,病好不久,当了车间副主任。

     有了这种经历,晏琳看到王桥走下小车,颇为吃惊,暗自对红星厂王桥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