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小
中
大
语,皆在这握手一笑。
话虽这样说,但送走了邓毓琳之后,秦桑却将事情好好从头思量了一番。
第二天才吩咐朱妈,收拾行李。
朱妈还摸不着头脑,看这样子,又不像回娘家。
因为自从太太过世,除了三朝回门,小姐就没踏入过秦家半步。
于是忍不住问:“小姐,这是要往哪里去呢?” 秦桑叹了口气,缓缓说:“你不是总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
” 朱妈这才明白她是要往哪里去,不由得喜孜孜的,拿了钥匙督促下人们开了阁楼上的库房,把箱子都打开,拣了些时新的衣物之类,收拾起箱笼。
又打发人安排汽车,一时忙了大半日,才算安排妥当。
秦桑换了件出门的长衫,本来是春天的时候裁的衣服,她病了一夏,人瘦了许多,腰身渐宽。
旗袍是月白的描春绉,本就轻薄淡软,下摆上只用银线绣了一摹折枝梅花,轻影疏斜,衬得蓝盈盈的料子倒仿佛月色一般,虚虚的笼在人身上。
朱妈进来的时候,只见她坐在窗下,窗子原是朝南,此刻太阳早到了西边,只有一半格扇里透进来光。
那格扇是万字不到头的如意花样,印在桌子上像描红本子似的,一格一格。
她斜撑着肘,另一只手在桌子上,慢慢的划着桌上窗棂的倒影,一笔一划,动作又轻又缓,倒仿佛在写什么字。
只是眉头微微皱着,看上去不胜病态,更显得憔悴许多。
朱妈不由得劝道:“既然是往姑爷那里去,又快过节了,这件衣裳是不是太素了点儿?” 秦桑方回过神来,看了看身上的衣服,不以为然的说:“就这件吧。
” 朱妈知道自己家的这位小姐,拿定了主意就不会再听人劝,只得问:“汽车都预备好了,小姐是什么时候动身呢?”秦桑说:“现在就走吧。
”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你还是留在家里看家,我带韩妈去。
” 朱妈答应了一声,去叫了韩妈上来,另外还有几个老妈子帮忙提着秦桑随身的东西,一齐送到汽车上。
朱妈到底不放心,想起上回姑爷和小姐闹得这样僵,小姐大病一场,姑爷连看都不曾回来看过一眼,夫妻情份凉薄如此,她在旁边都觉得心里怪不好受。
只怕小姐这一去,万一言语间又和姑爷闹僵了,那可怎么才好。
可是这种话总不能当着小姐面说,而且小姐此番终于肯委屈自己,只盼两人可以抛开芥蒂,和好如初。
那易连恺从端午节就去了芝山避暑,昌邺城北面是绿意巍峨的芝山,山脚下一条顺河绕城而过,曲折奔流,向南汇入永江。
两条大河把偌大的昌邺城夹在中间,烈日之下水汽蒸腾,蒸得昌邺十万城廓越发显得酷暑难耐。
所以昌邺有钱的人家,大多在芝山置了别墅,每年夏季的时候,城中富室一空,纷纷上山避暑,直到中秋节后才会下山回城。
芝山离昌邺城不过两百里路,且因为每年无数富贵要人皆要上山避暑,一路都是极好的柏油马路。
汽车呼啸而过,几个钟头就到了。
秦桑没带多少行李,所以前后只两部汽车,沿着那绕线似的柏油路,曲曲折折向山顶驶去。
易家把持江左军政,巡阅使行辕虽然设在符远,但昌邺为江左重镇,所以例来驻有重兵。
易连恺并没有在军中任职,昌邺督军高佩德却是易继培多年的心腹,对易家这位三少爷自然处处都格外优待。
所以易连恺的芝山别墅,位置既好,占地又极广,雄踞在山头之上。
柏油路渐走渐深,时近黄昏,天气黯淡下来,远远只看到前面设了卡哨,隐隐约约有背着长枪的哨兵走动。
这一带皆是军政要人的避暑别墅,所以有岗哨亦不出奇。
到了铁蒺藜之前,汽车夫停住了车子,自有随车出门的听差下去打交道。
岗哨听说是易家的三少奶奶,忙不迭开了缠满铁蒺藜的木栅,放汽车过去。
汽车往上走了一会儿,便拐上另一条小道。
说是小道,其实也是柏油路,堪堪并行两部汽车。
这条路一侧是青山,一侧则是溪水,其时夕阳西下,淡金色的斜晖照在溪水之上,清溪波光粼粼,绕着嶙峋的怪石,奔流蜿蜒。
而漫天霞光淡紫,衬出远山浅碧,仿佛名家手笔的青绿山水,风景极为秀美。
汽车夫是走熟了的,知道这条路再无旁的去处,一直通到易家的别墅。
再加之天色渐晚,道路两侧树木掩映,越发显得天光晦暗,所以开足了马力向山上驶去,未料到忽然林中人影一闪,紧接着一匹马直冲出来。
马上的骑手未料到路上会有汽车,措手不及拉紧了缰绳。
偏偏那马儿骤然被雪亮的车灯一照,也受了惊吓。
再被那缰绳一扯,不由得唏率率一声长嘶,人立而起,差点将马上的人摔下来。
汽车夫早就把车刹住了,那骑马的本是个年轻女子,受了这一下惊吓,不由得以手拭额,瞧那样子几乎都要哭了。
这时候林中一阵喧哗,纵出来好几匹马。
天色已经黯淡,四周又皆是密林,只能看见马上的人都穿着军中制服,众星拱月般将那年轻女子围在中间,有人跳下马来,七手八脚的牵住了缰绳。
还有人冲着汽车夫直嚷嚷:“惊了我们的马,若是摔坏了人,你们担待得起吗?”后头一个人却兜马上来,借着车灯仔细看了看车牌,却脸色大变,说道:“这不是家里的车子?”汽车夫本来被这阵仗吓了一跳,此时更没好气,从车窗里探出头,说道:“领头的是谁?少奶奶在车上呢!” 他这么一嚷嚷,所有人立时安静下来,只听到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还有草间的小虫子嚯嚯有声。
这些人尴尬万分,不由得纷纷下马。
领头的人原是易连恺身边最得用的一个宋副官,下了马走到汽车边,
话虽这样说,但送走了邓毓琳之后,秦桑却将事情好好从头思量了一番。
第二天才吩咐朱妈,收拾行李。
朱妈还摸不着头脑,看这样子,又不像回娘家。
因为自从太太过世,除了三朝回门,小姐就没踏入过秦家半步。
于是忍不住问:“小姐,这是要往哪里去呢?” 秦桑叹了口气,缓缓说:“你不是总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
” 朱妈这才明白她是要往哪里去,不由得喜孜孜的,拿了钥匙督促下人们开了阁楼上的库房,把箱子都打开,拣了些时新的衣物之类,收拾起箱笼。
又打发人安排汽车,一时忙了大半日,才算安排妥当。
秦桑换了件出门的长衫,本来是春天的时候裁的衣服,她病了一夏,人瘦了许多,腰身渐宽。
旗袍是月白的描春绉,本就轻薄淡软,下摆上只用银线绣了一摹折枝梅花,轻影疏斜,衬得蓝盈盈的料子倒仿佛月色一般,虚虚的笼在人身上。
朱妈进来的时候,只见她坐在窗下,窗子原是朝南,此刻太阳早到了西边,只有一半格扇里透进来光。
那格扇是万字不到头的如意花样,印在桌子上像描红本子似的,一格一格。
她斜撑着肘,另一只手在桌子上,慢慢的划着桌上窗棂的倒影,一笔一划,动作又轻又缓,倒仿佛在写什么字。
只是眉头微微皱着,看上去不胜病态,更显得憔悴许多。
朱妈不由得劝道:“既然是往姑爷那里去,又快过节了,这件衣裳是不是太素了点儿?” 秦桑方回过神来,看了看身上的衣服,不以为然的说:“就这件吧。
” 朱妈知道自己家的这位小姐,拿定了主意就不会再听人劝,只得问:“汽车都预备好了,小姐是什么时候动身呢?”秦桑说:“现在就走吧。
”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你还是留在家里看家,我带韩妈去。
” 朱妈答应了一声,去叫了韩妈上来,另外还有几个老妈子帮忙提着秦桑随身的东西,一齐送到汽车上。
朱妈到底不放心,想起上回姑爷和小姐闹得这样僵,小姐大病一场,姑爷连看都不曾回来看过一眼,夫妻情份凉薄如此,她在旁边都觉得心里怪不好受。
只怕小姐这一去,万一言语间又和姑爷闹僵了,那可怎么才好。
可是这种话总不能当着小姐面说,而且小姐此番终于肯委屈自己,只盼两人可以抛开芥蒂,和好如初。
那易连恺从端午节就去了芝山避暑,昌邺城北面是绿意巍峨的芝山,山脚下一条顺河绕城而过,曲折奔流,向南汇入永江。
两条大河把偌大的昌邺城夹在中间,烈日之下水汽蒸腾,蒸得昌邺十万城廓越发显得酷暑难耐。
所以昌邺有钱的人家,大多在芝山置了别墅,每年夏季的时候,城中富室一空,纷纷上山避暑,直到中秋节后才会下山回城。
芝山离昌邺城不过两百里路,且因为每年无数富贵要人皆要上山避暑,一路都是极好的柏油马路。
汽车呼啸而过,几个钟头就到了。
秦桑没带多少行李,所以前后只两部汽车,沿着那绕线似的柏油路,曲曲折折向山顶驶去。
易家把持江左军政,巡阅使行辕虽然设在符远,但昌邺为江左重镇,所以例来驻有重兵。
易连恺并没有在军中任职,昌邺督军高佩德却是易继培多年的心腹,对易家这位三少爷自然处处都格外优待。
所以易连恺的芝山别墅,位置既好,占地又极广,雄踞在山头之上。
柏油路渐走渐深,时近黄昏,天气黯淡下来,远远只看到前面设了卡哨,隐隐约约有背着长枪的哨兵走动。
这一带皆是军政要人的避暑别墅,所以有岗哨亦不出奇。
到了铁蒺藜之前,汽车夫停住了车子,自有随车出门的听差下去打交道。
岗哨听说是易家的三少奶奶,忙不迭开了缠满铁蒺藜的木栅,放汽车过去。
汽车往上走了一会儿,便拐上另一条小道。
说是小道,其实也是柏油路,堪堪并行两部汽车。
这条路一侧是青山,一侧则是溪水,其时夕阳西下,淡金色的斜晖照在溪水之上,清溪波光粼粼,绕着嶙峋的怪石,奔流蜿蜒。
而漫天霞光淡紫,衬出远山浅碧,仿佛名家手笔的青绿山水,风景极为秀美。
汽车夫是走熟了的,知道这条路再无旁的去处,一直通到易家的别墅。
再加之天色渐晚,道路两侧树木掩映,越发显得天光晦暗,所以开足了马力向山上驶去,未料到忽然林中人影一闪,紧接着一匹马直冲出来。
马上的骑手未料到路上会有汽车,措手不及拉紧了缰绳。
偏偏那马儿骤然被雪亮的车灯一照,也受了惊吓。
再被那缰绳一扯,不由得唏率率一声长嘶,人立而起,差点将马上的人摔下来。
汽车夫早就把车刹住了,那骑马的本是个年轻女子,受了这一下惊吓,不由得以手拭额,瞧那样子几乎都要哭了。
这时候林中一阵喧哗,纵出来好几匹马。
天色已经黯淡,四周又皆是密林,只能看见马上的人都穿着军中制服,众星拱月般将那年轻女子围在中间,有人跳下马来,七手八脚的牵住了缰绳。
还有人冲着汽车夫直嚷嚷:“惊了我们的马,若是摔坏了人,你们担待得起吗?”后头一个人却兜马上来,借着车灯仔细看了看车牌,却脸色大变,说道:“这不是家里的车子?”汽车夫本来被这阵仗吓了一跳,此时更没好气,从车窗里探出头,说道:“领头的是谁?少奶奶在车上呢!” 他这么一嚷嚷,所有人立时安静下来,只听到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还有草间的小虫子嚯嚯有声。
这些人尴尬万分,不由得纷纷下马。
领头的人原是易连恺身边最得用的一个宋副官,下了马走到汽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