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东夏国

关灯
七、政权仍存 过去都认为东夏随万奴的被擒而灭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发现刻有&ldquo大同&rdquo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

    据王国维的考证:&ldquo《高丽史》多记东真即大真与高丽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后,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见。

    意万奴既擒之后,蒙古仍用之,以镇抚其地,其子孙承袭如藩国然,故尚有东真之称&rdquo(《黑鞑事略笺证》)。

    另外在《高丽史》和《元史》1233年后多年的记载中仍使用&ldquo贵国&rdquo、&ldquo东夏万奴国&rdquo的称谓。

    1234年2月,&ldquo蒙古留百余骑于东真,余皆引还&rdquo(《高丽史》)。

    1235年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后者总管可能即东夏国王兼任。

    东夏的旧属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而使用的年号就是&ldquo大同&rdquo,于当地出土了多颗不同年份的大同年号官印,足以证明。

    作为藩国的东夏,自此对蒙古一直归顺服从,并协助蒙军镇压高丽的反叛。

     注:汪藏海生活在明末,显然这个政权在逐步萎缩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国逐渐消减成城邦,又从城邦消减成部落。

     1235年蒙古三伐高丽,东夏军即作为前导,攻下了龙津镇、镇溟城等地(《高丽史》)1236年蒙军再入高丽,曾派援兵百余骑,侵入高丽东北境,自耀德、静边趋永兴仓(《高丽史》)。

    到了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再度大规模用兵高丽,东夏又成为蒙军进兵的通路。

     据《高丽史》记载,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东夏的兵马入境侵扰。

    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余骑,1258年还出舟师围攻高城县的松岛。

    直至蒙古出面干预,才停止。

    元世祖即位后,开始逐步加强对东夏的控制。

    至元三年(1266)二月,曾设立过东京、开元、恤品、合懒、婆速等路宣抚司。

    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又增设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

    恤品、合懒两路是东夏的领地,海西当谓包括东夏在内,可见已一律与国内地区统治管辖。

    至1287年后,似不再有&ldquo东真&rdquo、&ldquo东夏&rdquo之名,想东夏藩国当撤于前。

     注:可怜的高丽,此时东夏的国的残余必然已经退入长白山,进入了隐蔽的生活。

     八、历史遗迹 1、城子山山城 为了防范蒙古的东侵,针对该地区多山地的特点,东夏国城市多建在山上,成为山城。

    位于延吉市东郊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

    城内有少量渤海国遗迹和大量东夏国遗迹。

    城垣依山势以石材修筑,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4454米。

    有门址崐4处,其中3处有瓮城。

    城内地势开阔,中央有宫殿基址,呈阶梯状,共9阶,每阶宽10米,长17米,其上础石排列有序。

    殿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的建筑瓦件。

    城内出土有玉带饰,玉鸳鸯佩饰、玛瑙佩饰、东夏国官印、铜镜、占卜器、磕码、母子小铜造像以及数百枚唐、宋、金铜钱。

    该城是东夏国的南京,东夏国王蒲鲜万奴曾一度居于城中,公元1233年蒲鲜万奴在城中被蒙古军兵俘虏,东夏国灭亡。

    是研究东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2、浴池山 位于延吉市东约10公里,隔一山谷与城子山相对。

    山顶有一圆形水池,山峦山有一烽火台。

    水池据传为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洗浴之处。

     3、克拉斯诺雅尔山城 位于绥芬河南岸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的克拉斯诺雅尔山上,周长16华里,呈环形,依山随势而建。

    从山脚至山顶共三层城墙,高5米,城墙附近还有壕堑等辅助设施。

    最高处是一座&ldquo禁城&rdquo,四周隔一道内墙,城内有许多豪华的宫殿式建筑遗迹。

     4、延边古长城 延边古长城处于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它西起和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经过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

    长城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

    最长的一段是从细鳞河至老头沟镇的一段,约长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段在老头沟的官船村,尚存高约3米左右。

     古长城无文献记载。

    据研究认为是东夏国的江城。

    也有认为始建于渤海,其与珲春的&ldquo边壕&rdquo一起是渤海中京和东京的拱卫之城,后为东夏国利用并改建为防御工程。

    还有认为它是金代长城或高句丽时期长城。

     5、镜泊边墙 它位于镜泊湖中南段的东岸上,在江山娇林场施业区内。

    土石结构,依山向东南走向而蜿蜓,发现长度为4.5公里。

    西段湖岸段有堆石外,其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每隔50--80米有马面突出墙体。

    高2米左右,基阔1.5米,顶宽0.8米,石筑段落保存较好。

    群众反映:此边墙可达吉林。

    初步考查认定为金末东夏国的遗存,即为金代小长城,是防蒙古军南下的军事工程。

    1990年经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斐优城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图们江畔之左岸,位于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东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鲜的塞别尔郡市。

    该城周长2023米,墙高3-4米,基宽9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具有角楼、马面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

    该城内曾出土过十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一枚无年号的铜印和两枚纽小铜印外,其余均为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的铜印。

    铜印为两种:一种是东夏国&ldquo天泰&rdquo年号的铜印;另一种为东夏国&ldquo大同&rdquo年号的铜印。

    因此认为,该城为金代晚期和东夏国的城址。

    有人考证,该城为东夏国的&ldquo东京&rdquo。

     ──《东夏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