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海底古墓平面图

关灯
初,水底的环境十分不适合金属保存,除非,这些部件都是黄金的。

    这却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个破绽是,显然把古墓的口子通过某些手段封闭起来,要比装置一个机关合理的多,试想如果当时入浴的人没事,那么这个古墓也就不会被发现,反而你做一个转轮,总有偶然伤人的一天,到时必然有人会潜下去看个究竟,能制作这种机关的能工巧匠应该能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会犯这种错误。

     我看恐怕其中另有隐情,中原发展是以水土流失为代价,曹操时代的清潩河应该水量更大,古墓应该是在水下很深的位置,到了蒲松龄的时代,水位下降的很多,才使得河底的古墓的得以能以人力潜入[npfans注:原文如此],这些浮尸恐怕是当时探墓的同行,被机关所暗算,又或起了杀人夺财的心,最后才使得古墓暴露。

     说实话,这个资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一直在想汪藏海的海底墓穴是怎么建造的,因为在有水的环境下,在当时的人力物力下,除了沉船墓,其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个资料让我灵机一动。

     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汪藏海是否是在海底区域内筑坝,形成一个环岛,接着排出海水,做成一个大概的旱地,在其中挖一个巨大的坑,然后放水驶入墓船,再次抽出海水,使得墓船随着水位的降低,缓缓沉入坑中,最后毁坝使得海水回灌。

     从平面图看,这个海底墓穴的结构非常复杂,如果不是这种方式,那么它沉入海底的过程必须精确到使用微积分来计算,这恐怕有点不可能了。

    我想,既然古人可以截停一条河,为何不能在海底修起环岛呢? 回去查了查课本发现,这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无法来处理渗水的问题,海底的海沙透水太好,建造这种水坝使用的人力物力要比沉船还要多好几倍,我请教我以前的老教授,他仔细想了一下,说关键应该在那些巨大的石锚上,石锚分布在四周宽广海域里,肯定是在做现在斜拉锁一样的结构,在整个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无数的石锚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